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网络游戏、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应用泛滥、学生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抑郁、自杀等不良现象逐渐向低龄未成年人群体蔓延。如:原来的高中生、初中生跳楼事件已波及到小学学生。
首先,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第一大环境,作为学生家长和监护人要积极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做好对未成年人的心里沟通、疏导和帮扶工作。变原来的家长式棍棒高压教育为心平气和的耐心谈话,变原来的只重视学生成绩为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是教育未成年人学习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学校应当做到:(1)高度重视单亲家庭、贫困、残疾、留守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管理,对此类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求(2)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站和心理辅导室,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适应时代要求,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变原来的学习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为学生劳动、音乐、体育、美术等多维模式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进步的快乐。(4)进一步加强对作业和考试的管理,做好“双减”工作,发挥“双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用。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而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当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如网络部门加强网络管控;司法部门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相适应的司法体系等。既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大加重对校园欺凌、霸凌的惩戒力度,加大对未成年人侵害犯罪的打击力度。
为此建议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尽力避免校园欺凌,为国家培养健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