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寨乡农田的种植模式仍以传统的种植模式即粗放型种植为主,群众在心理上还是存在一年两季的小麦、玉米、花生等交替种植模式,有靠天吃饭的心理,不愿意进行精细化种植,根本原因就在于农田的水利、电力、交通的不合理配置。水利方面,水寨乡白观闸一支渠疏上缺5个提灌闸,二支渠上缺3个提灌闸,勤沟河上缺4个提灌闸,如建成能有效灌溉共计35000亩土地;电力方面,全乡除天边徐32眼、小庄王63眼机井外,其余1065眼机井不通电;交通方面,据统计,全乡有22公里涉及41000亩土地生产路不通。再加上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群众的提升思想慢,高标准种植的思想观念根本不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改变现有的电力配套设施且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能够硬化田间生产道路,把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田间道路全部打通,解决部分生产路断头路的问题。
曹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农田高标准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收”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问题原因
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面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是省、市、县当前“三农”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重大举措,对破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瓶颈问题,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形成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中实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形成一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高质量高效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夯实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率先实现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现代化,助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办理结果
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工作专班,以行政村为单位,将进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耕地规模化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流转面积要求成方连片,单村整合面积不少于村级耕地总面积的80%,单块耕地面积不少于1000亩,流转期限不低于10年;现有种地大户(合作社)以原有土地为基础,村集体组织本村种地大户(合作社)、农户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符合要求的土地进行汇总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且应集中连片,流转期限不低于10年,以行政村为单位与运营公司签订土地托管或流转协议。
紧紧围绕“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目标,面上坚持全域推进,在对全县111万亩基本农田区域分布、地力条件等全面梳理分析基础上,制定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通过建立“向上争取+整合资金+县级配套+专项债+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的多元机制,加大投入、分批分步、连片打造。特别是2019年以来,按照每亩1500元标准,累计投入资金4.95亿,建成高标准农田27.3万亩,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今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项目正加紧进行规划设计,6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县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点上注重示范引领,以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为指导,自加压力按每亩4000元标准,投入资金2.24亿,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6万亩。在此过程中,我们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与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相融合,坚持规划一体编制、产业一体布局、设施一体建设、环境一体打造,以旅游理念推进路网、水网、林网、电网、数网“五网融合”,进一步放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带动提升作用,努力争创4A级农业生态公园。目前,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麦田小镇”已见雏形;今年计划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4万亩,专项债资金正陆续到位。充分发挥天硕农业、创大面业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兼顾增产与增收的关系,通过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比如,天硕农业通过党建引领、村企联建,与56个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流转托管高标准农田7万亩,村集体年均增收12万左右,群众在每年每亩1000元地租基础上,还能获得更多二次分红。同时,依托10万亩富硒小麦种植基础,探索建立标准,近期将挂牌河南省富硒小麦标准化生种植第一县,今年有望创成全国富硒小麦标准化种植第一县,亩均增收将达到400元以上。
202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