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红卫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农村田间生产道路硬化”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调研,摸清现状
接到提案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乡村,开展田间生产道路现状调研。通过实地勘查、与村民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道路的长度、宽度、路面状况、使用频率、周边产业分布等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经统计,个别乡镇因田间道路因年久失修、地势低洼等原因,损毁严重,通行困难。
(二)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据叶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实施步骤、资金筹集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计划在未来5年内,逐步实现全县主要田间生产道路的硬化,重点优先保障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区以及产业园区周边道路的建设。
(三)多方筹资,保障资金
农村田间生产道路硬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解决资金难题,采取了多元化的筹资方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将项目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的扶持范围。
二、办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未来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项目的开展,田间生产道路将逐步硬化,农业机械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农田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也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尽管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资金,但由于农村田间生产道路建设任务艰巨,资金需求庞大,目前的资金投入仍难以满足全面建设的需要。部分偏远地区和经济薄弱村的道路建设因资金短缺进展缓慢。
部分道路规划有待优化:在前期规划过程中,由于对一些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变化预测不足,导致部分已规划建设的道路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建后管护机制不够完善:已建成的田间生产道路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部分道路因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出现了路面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目前,建后管护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资金保障不足,管护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效益发挥。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持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创新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田间生产道路建设,如采用 PPP 模式、引入产业投资基金等。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透明度。
动态优化道路规划:建立道路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密切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动态和农民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对道路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加强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道路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提高道路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于因产业发展变化导致道路需求发生改变的区域,及时制定改造或新建方案,确保道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完善建后管护机制:明确建后管护的责任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到乡镇、村以及相关受益主体。建立健全管护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道路管护,并引导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部分管护资金。加强管护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制定详细的管护标准和考核办法,定期对道路管护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确保道路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持续发挥道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5年8月29日